
近年来,国内ESG发展迅猛,从国家到企业层面,对ESG的关注度都越来越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ESG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一把新标尺,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
“双碳”实践与企业发展如何实现平衡?
大湾区碳中和协会秘书长罗绮萍指出,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对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走向不够清晰。“目前仅有大型企业能聘请国际咨询机构制定全面的双碳策略,中小企业相对被动。”
与此同时,在平衡“双碳”实践与企业发展的问题上,罗绮萍认为这是重塑商业模式的契机而非单纯的成本权衡。“2019年比亚迪借势‘双碳’政策逆风翻盘,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龙头,其发展印证了中国通过应对碳中和挑战成为全球汽车生产强国的路径。”
“企业能否通过ESG来塑造品牌差异化,能否洞察品牌自身的ESG的实质性议题,并增强消费者情感认同的关键点很重要。把这个做好了,那就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顶层设计,能让结果变得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Intertek天祥集团绿色环境部华南区负责人李铭盛则推荐企业采用“小步快跑、阶梯上行”的四步法,“首先摸清家底,进行全面的碳核算;其次设定科学合理的减排目标,制定路线图;接着优先实施零成本或低成本的内部节能措施,挖掘减排潜力;最后通过供应链协同减排或使用碳抵消机制,实现外部合作与共赢。”李铭盛表示,这一路径的核心在于确保减排每一步都带来运营效率的提升,不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
贝泰妮集团公关总监、董事长助理钟巍表示,ESG对于企业而言,直接驱动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例如,我们的中央工厂通过光伏发电和节能技术改造,以及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和包材减量化的内部控制,都直接提升了企业的运营质量。这证明了,绿色和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钟巍强调称,ESG是构建品牌壁垒、提升用户黏性和产品溢价的核心。公司依托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备案的17款植物新原料,将生物多样性资源转化为具有科技壁垒的产品,“这本身就是ESG驱动价值创造的直接体现”。
企业如何将“双碳”压力成功转化为商业动力?
当大多数企业仍将ESG视作合规成本时,钟巍表示,贝泰妮并不将ESG视为与短期业绩对立的成本支出,而是将其重新定义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投资”。
“当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消费者,因为认同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选择贝泰妮时,ESG就直接从报表上的‘成本项’,变成了利润表上的‘收入项’。”钟巍表示,严格的ESG管理是在规避“未来的巨额成本”。“今天在环保、合规上的投入,是在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环保罚款、供应链中断乃至品牌声誉受损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熊梓富则表示,对于企业而言,推行环保举措或将带来成本上升,但从品牌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品牌势能达到一定程度时,ESG的相关举措是大众对品牌期待中的应有之义。“例如除了采用环保材料实现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还同时在门店试推行自动化制茶设备,不仅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失误率,还减少了能源消耗。”
在如何量化ESG投入带来的实际商业价值方面,李铭盛认为,ESG不应被视为成本负担,而是高效的风险管理和价值投资。“我们帮助企业计算两笔账,一笔是降本账,比如通过能效提升直接节省的能源开支;另一笔是增值账,如良好的ESG表现助力企业进入高端供应链、获得绿色融资或是赢得消费者信任,这些都能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和商业机会。”
如何辨别“ESG表演”现象?
针对企业“ESG表演”现象,罗绮萍表示,中小企业当前更需要能力建设而非表面功夫。“每家企业设立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SO),直接向管理层负责,通过摸清家底、技术升级、节能减排及检测认证,为重点产品建立‘电子产品护照’(DPP),清晰核算自身及供应链碳排放。”
谈及企业ESG报告中的“漂绿”现象,即不诚信或表面功夫的行为,李铭盛表示,“我们观察到最常见的‘漂绿’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性披露,报喜不报忧;二是提出空头支票,设定远期目标却缺乏具体实施路径”。
李铭盛强调,Intertek作为国际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通过严格的数据审核和标准验证,为企业ESG报告和数据披露提供“去伪存真”的服务。“我们依靠两道关口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标准的合规性,一是数据关,通过现场审核和系统溯源;二是标准关,依据国际标准进行验证,这为企业ESG提供了值得信赖的信任背书。”
ESG如何成为区域性的“护城河”?
关于ESG如何成为区域性的“护城河”,罗绮萍认为,鉴于生产型企业集中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且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曾协助东莞等城市转型升级,应深化合作以加速区域企业的“双碳”进程。
罗绮萍表示,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中明确支持内地企业出海,推动碳核算服务发展。“电子产品护照将是未来产品的必备认证,而香港凭借国际商贸中心、认证及金融枢纽地位,结合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可协助大湾区企业高效获取电子产品护照、精准计算供应链碳足迹,降低认证成本。此举不仅能吸引国际绿色资本、融入全球绿色供应链,还能为企业争取订单并减免碳关税。”
李铭盛则提出,一套经得起第三方严格验证的ESG体系和认证,应像产品质量认证一样,成为企业在采购、供应链和资本市场上的“硬通货”。“它的核心是建立统一的信任‘标尺’,降低各方的沟通和验证成本。”
李铭盛表示,“对下游采购而言,它是一张绿色通行证;对资本市场,则是一份信用报告。当市场普遍认可这一标尺时,通过认证的企业自然构筑起以透明和可信为核心的护城河”。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康正 詹丹晴 王蕾娜 张海霞
山东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